味千拉面的困局
味千拉面自從1996年在香港開設第一家店鋪后曾經在飲食界輝煌一時,但是由于2011年發生“勾兌門”后,味千營業額大幅下滑,而味千本身也并沒有意識到自身的危機。國內的餐飲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味千的經營依然沒有做絲毫的改變,過于老舊的裝修風格與拉面品種讓消費者并沒有消費的欲望。
上個月末,味千出臺了2017年上半年的財報,凈利潤、主營收持續下降,上半年營業額11.52億元,同比下滑2.5%,凈利潤1.09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80.9%。對此,《經濟參考報》12月5日撰文,味千必須盡快更新和重塑自己的品牌,重新吸引消費者。
相比起日新月異的中國消費者,現在的味千拉面“老了”。
“拉面女王”的困局
味千最早發源于日本,但是中國商人潘慰在上世紀90年代發現了其中的商機,獲得了味千(中國)的全權代理權,1996年,味千拉面的首家店鋪在香港開業。經過了20余年的發展,其門店數目一度達到了664家。味千的老大潘蔚在2007年成功讓公司在香港上市,身家達到了35億元,居胡潤餐飲富豪榜首富,時稱“拉面女王”。
2010年,雄心勃勃的味千提出了“千店計劃”,準備用5年時間建1000家店面。但是在隨后的2011年,“勾兌門”事件爆發。
“一碗湯的鈣質含量是牛奶的4倍、普通肉類的數十倍。”味千曾經的廣告詞耳熟能詳,幾乎打滿了大街小巷,但是隨后,多家媒體曝出味千拉面的湯底使用的是主要成分為“豬骨湯精”的濃縮液勾兌而成的,每碗的成本不過幾毛錢。
無怪乎后來有網友調侃味千拉面是“味精拉面”。
結果,涉及虛假宣傳的味千股價在10天內暴跌25%,潘慰身價縮水20億元,當年凈利潤直接縮水56%。到了2015年,勉強算是緩過勁兒來的潘慰再度提出了“千店計劃”。只不過“本以為是開始,實際已經是巔峰”,2015年才是困局的開始。
2015年,味千的財報顯示營業額為25.45億元,同比下降5.8%,凈利潤為2.27億元,同比下滑17.7%。
到了2016年,由于投資了百度外賣,味千實現了凈利潤增長5倍,但是其主營拉面業務繼續下降,營業額同比下滑6.5%。今年上半年,味千頹勢繼續,不僅是營收下滑,門店還比全年上半年減少了13家。更重要的是,百度外賣沒了。
去年,味千拉面出資7000億美元獲得了百度外賣不到10%的股權,收益于百度外賣的暴漲,味千也是賺的“盆滿缽滿”。到了今年,百度外賣以8億美元的價格“賤賣”給了餓了么。而在上一輪估值期間,百度外賣還價值24億美元。
因為種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味千如今處于了一種非常不利的態勢。
中國人口味變了,味千卻沒能跟著變
味千“墮落”的原因是什么?也許有人認為,味千是受到了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但是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廣東一家知名餐飲連鎖品牌的負責人向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伴隨著國民經濟的提升和消費市場的復蘇,國內餐飲行業的收入規模在過去5年逐步擴大,已從2012年的23448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35799億元。行業測算,2017年中國餐飲市場的收入將突破4萬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餐飲市場。
味千的“墮落”更多的是自己的原因。
中國食品產業研究員朱丹蓬向《長江商報》表示,新生消費力的群體給餐飲行業帶來紅利,但味千卻沒有享受到這種增長。“味千從店面設計、產品創新和服務都跟不上新生代的需求,這也導致近期的業績出現下滑、門店數量不增反減。”
品牌營銷專家路勝貞也向《長江商報》表示,“就創新而言,味千拉面的消費者主要是集中在18-30歲的年輕消費者,其消費場景主要是以日式拉面為代表品類的市場定位,以及濃烈的日式店鋪風格,迎合了消費者的獵奇心理,但是隨著店鋪的增多,味千服務內容的日趨復雜化,消費者出現審美疲勞,新鮮感喪失。加上味千對人力成本的過于控制,導致服務質量下降,消費者滿意度降低而流失。”
而且,路勝貞還說,味千拉面的定價最便宜的也要23元一碗拉面,貴的可以到40元,基本屬于高端消費,但是味千的定位卻是大眾化快餐,對于消費者來說,味千的價格和定位產生了背離感。
也就是說,對于日新月異的中國消費者來說,現在的味千“老了”。
另外,潘慰在2016年度業績發布會上也承認,目前國內的商業地產太多,大量的商圈導致大量的客戶分流,眾多的餐飲店也使得競爭季度激烈,市場已經嚴重過剩。
大量的味千門店因為客流的損失,房租的上漲,如果無法提升效率,是很有可能陷入困境的。
自救?效果不佳
毫無疑問,味千肯定會尋求自救,但是目前看上去,效果不佳。
首先是多元化經營,味千中國在2012年開始推出下屬的“副品牌”希望能夠從多個方向留住消費者。據據《北京商報》報道,味千的高端有和歌山、燒肉孫三郎,中端的包括喜多藏、面屋武藏等、而味千拉面本身則是低端,除此以外,味千還推出過味牛、收購過東西燒等副品牌,但是,這幾個品牌消費者見過嗎?
據《北京商報》不完全統計,高端品牌和歌山在香港有1家門店,燒肉孫三郎在上海有2家門店,根據香港美食指南open rice顯示,香港2家門店其中1家已結業。中高端品牌喜多藏在北京和深圳各有1家。在十多個副牌中,面屋武藏是目前可查門店最多的品牌,內地市場中,上海有3家、北京1家、深圳1家,另有資料顯示吉林也有1家,但該門店沒有相關聯系信息。
位于上海國金的燒肉孫三郎,人均消費達到了216元,但是評價卻不算高。
對于大部分的消費者來說,味千的這些品牌幾乎都沒聽過。更別說前往就餐了。據業內人士向北京商報表態,味千的品牌定位較低,向中高端、高端的發展難度很大。此外,對于味千大量同一檔次的品牌來講,同質化競爭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另外,為了減少運營成本,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味千(中國)的門店面積從當初的150平方米以上縮小到現在開80平方米至120平方米店鋪的標準,而且還把一般的員工換成兼職人員。
但是從財報中可以看出,味千這兩年的自救效果并不好。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企業管理研究室副研究員趙劍波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式拉面的定位顯示了味千拉面所提供的獨特價值。但是,相對于龐大的餐飲行業規模,這種定位顯得過于狹窄和細分。
最后,《經濟參考報》援引業界的專家認為,味千目前的首要目標是找到準確的定位,更新和重塑自己的品牌,市場上層出不窮的新品牌雖然活不長,但是會把老品牌推向更加陳舊的形象。
上個月末,味千出臺了2017年上半年的財報,凈利潤、主營收持續下降,上半年營業額11.52億元,同比下滑2.5%,凈利潤1.09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80.9%。對此,《經濟參考報》12月5日撰文,味千必須盡快更新和重塑自己的品牌,重新吸引消費者。
相比起日新月異的中國消費者,現在的味千拉面“老了”。
“拉面女王”的困局
味千最早發源于日本,但是中國商人潘慰在上世紀90年代發現了其中的商機,獲得了味千(中國)的全權代理權,1996年,味千拉面的首家店鋪在香港開業。經過了20余年的發展,其門店數目一度達到了664家。味千的老大潘蔚在2007年成功讓公司在香港上市,身家達到了35億元,居胡潤餐飲富豪榜首富,時稱“拉面女王”。
2010年,雄心勃勃的味千提出了“千店計劃”,準備用5年時間建1000家店面。但是在隨后的2011年,“勾兌門”事件爆發。
“一碗湯的鈣質含量是牛奶的4倍、普通肉類的數十倍。”味千曾經的廣告詞耳熟能詳,幾乎打滿了大街小巷,但是隨后,多家媒體曝出味千拉面的湯底使用的是主要成分為“豬骨湯精”的濃縮液勾兌而成的,每碗的成本不過幾毛錢。
無怪乎后來有網友調侃味千拉面是“味精拉面”。
結果,涉及虛假宣傳的味千股價在10天內暴跌25%,潘慰身價縮水20億元,當年凈利潤直接縮水56%。到了2015年,勉強算是緩過勁兒來的潘慰再度提出了“千店計劃”。只不過“本以為是開始,實際已經是巔峰”,2015年才是困局的開始。
2015年,味千的財報顯示營業額為25.45億元,同比下降5.8%,凈利潤為2.27億元,同比下滑17.7%。
到了2016年,由于投資了百度外賣,味千實現了凈利潤增長5倍,但是其主營拉面業務繼續下降,營業額同比下滑6.5%。今年上半年,味千頹勢繼續,不僅是營收下滑,門店還比全年上半年減少了13家。更重要的是,百度外賣沒了。
去年,味千拉面出資7000億美元獲得了百度外賣不到10%的股權,收益于百度外賣的暴漲,味千也是賺的“盆滿缽滿”。到了今年,百度外賣以8億美元的價格“賤賣”給了餓了么。而在上一輪估值期間,百度外賣還價值24億美元。
因為種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味千如今處于了一種非常不利的態勢。
中國人口味變了,味千卻沒能跟著變
味千“墮落”的原因是什么?也許有人認為,味千是受到了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但是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廣東一家知名餐飲連鎖品牌的負責人向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伴隨著國民經濟的提升和消費市場的復蘇,國內餐飲行業的收入規模在過去5年逐步擴大,已從2012年的23448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35799億元。行業測算,2017年中國餐飲市場的收入將突破4萬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餐飲市場。
味千的“墮落”更多的是自己的原因。
中國食品產業研究員朱丹蓬向《長江商報》表示,新生消費力的群體給餐飲行業帶來紅利,但味千卻沒有享受到這種增長。“味千從店面設計、產品創新和服務都跟不上新生代的需求,這也導致近期的業績出現下滑、門店數量不增反減。”
品牌營銷專家路勝貞也向《長江商報》表示,“就創新而言,味千拉面的消費者主要是集中在18-30歲的年輕消費者,其消費場景主要是以日式拉面為代表品類的市場定位,以及濃烈的日式店鋪風格,迎合了消費者的獵奇心理,但是隨著店鋪的增多,味千服務內容的日趨復雜化,消費者出現審美疲勞,新鮮感喪失。加上味千對人力成本的過于控制,導致服務質量下降,消費者滿意度降低而流失。”
而且,路勝貞還說,味千拉面的定價最便宜的也要23元一碗拉面,貴的可以到40元,基本屬于高端消費,但是味千的定位卻是大眾化快餐,對于消費者來說,味千的價格和定位產生了背離感。
也就是說,對于日新月異的中國消費者來說,現在的味千“老了”。
另外,潘慰在2016年度業績發布會上也承認,目前國內的商業地產太多,大量的商圈導致大量的客戶分流,眾多的餐飲店也使得競爭季度激烈,市場已經嚴重過剩。
大量的味千門店因為客流的損失,房租的上漲,如果無法提升效率,是很有可能陷入困境的。
自救?效果不佳
毫無疑問,味千肯定會尋求自救,但是目前看上去,效果不佳。
首先是多元化經營,味千中國在2012年開始推出下屬的“副品牌”希望能夠從多個方向留住消費者。據據《北京商報》報道,味千的高端有和歌山、燒肉孫三郎,中端的包括喜多藏、面屋武藏等、而味千拉面本身則是低端,除此以外,味千還推出過味牛、收購過東西燒等副品牌,但是,這幾個品牌消費者見過嗎?
據《北京商報》不完全統計,高端品牌和歌山在香港有1家門店,燒肉孫三郎在上海有2家門店,根據香港美食指南open rice顯示,香港2家門店其中1家已結業。中高端品牌喜多藏在北京和深圳各有1家。在十多個副牌中,面屋武藏是目前可查門店最多的品牌,內地市場中,上海有3家、北京1家、深圳1家,另有資料顯示吉林也有1家,但該門店沒有相關聯系信息。
位于上海國金的燒肉孫三郎,人均消費達到了216元,但是評價卻不算高。
對于大部分的消費者來說,味千的這些品牌幾乎都沒聽過。更別說前往就餐了。據業內人士向北京商報表態,味千的品牌定位較低,向中高端、高端的發展難度很大。此外,對于味千大量同一檔次的品牌來講,同質化競爭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另外,為了減少運營成本,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味千(中國)的門店面積從當初的150平方米以上縮小到現在開80平方米至120平方米店鋪的標準,而且還把一般的員工換成兼職人員。
但是從財報中可以看出,味千這兩年的自救效果并不好。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企業管理研究室副研究員趙劍波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式拉面的定位顯示了味千拉面所提供的獨特價值。但是,相對于龐大的餐飲行業規模,這種定位顯得過于狹窄和細分。
最后,《經濟參考報》援引業界的專家認為,味千目前的首要目標是找到準確的定位,更新和重塑自己的品牌,市場上層出不窮的新品牌雖然活不長,但是會把老品牌推向更加陳舊的形象。
立華星財務目前全國各地均有分公司以及合作機構辦理各種財稅業務,我司業務涵蓋:公司注冊,代理記賬,商標注冊,工商變更,進出口權,出口退稅代辦等多元化業務,如有需要可撥打電話18820806866(微信同號),或點擊【在線咨詢】。
- 03/08 [行業] 企業營業執照的經營范圍有什么作用
- 03/08 [行業] 創業項目成功與否,關鍵取決于哪些因素
- 03/08 [政策] 如果要開創公司,會面臨哪些問題呢
- 03/08 [政策] 如何委婉拒絕別人的投資項目
- 03/07 [政策] 經營范圍的名稱涉及到前置審批的情況
- 03/07 [行業] 公司注冊資本多少以上能冠省名
- 03/07 [政策] 公司拿我的卡走賬對我有影響嗎
- 03/04 [行業] 發票專用章和財務專用章區別
- 03/04 [行業] 怎么判斷寫字樓能不能注冊公司
- 03/04 [行業] 未分配利潤和留存收益一樣嗎